
顧秉林, 材料物理專家。原籍吉林德惠,1945年10月8日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。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係。1982年獲丹麥Aarhus大學博士學位。清華大學物理係教授、高等研究院院長。曾任清華大學校長。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。
在材料微觀結構設計,特別是功能材料的組分、結構與性能關係的研究上,居國際先進水平。建立的多元半導體合金設計模型,為某些新材料探索打下了基礎提出的原子位形幾率波理論,預測了複合鈣鈦礦材料的基態結構,給出弛豫鐵電體有序-無序的判據揭示了量子點、原子團簇及團簇組裝材料的某些新特性。上述某些理論預見已被實驗所證實,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。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(2000),教育部中國高校科學技術(自然科學)獎一等獎(2000),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四次(1989,1991,1995,1999)。
人物經曆
1960年―1965年,先後在內蒙古包頭市第九中學和安徽省蕪湖市
顧秉林
顧秉林
第一中學就讀。
1965年考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係學習,1970年大學畢業並留校工作。
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
1973年3月―1975年7月和1978年9月―1979年9月,先後在清華大學工程物理係研究生班學習。
1979年赴丹麥Aarhus大學學習,1982年獲得博士學位。
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。
2000年3月任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。
2001年3月任清華大學副校長,兼任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,校學科建設領導小組組長。
2003年4月至2012年2月20日任清華大學校長。
2012年2月10日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八次代表大會勝利閉幕。經過民主程序,中科院院士、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連任北京市科協第八屆委員會主席。
2012年2月20日下午,中共中央國務院宣布關於清華大學校長職務任免的決定,陳吉寧同誌接替顧秉林同誌擔任清華大學校長。
2012.2.28----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。
2013年3月,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
突出貢獻
長期致力於物理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,在凝聚態
2015.9.10於煙台大學
2015.9.10於煙台大學
物理方向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。對低維和納米量子結構的電子性質、輸運行為和相關器件應用作出了係統研究,揭示了量子點、碳納米管、原子團簇及團簇組裝材料的一些新特性,闡明了力學形變導致的納米管中金屬-半導體相變的物理機製及其在納米器件中的可能應用。
長期從事功能材料的組分、結構與性能關係的研究和材料的微觀設計,係統地研究了多元III-V族半導體合金的電子結構和相變,發展了處理其生長動力學過程的模型,探討了該體係有序化結構類型及形成條件。係統研究了弛豫鐵電體的材料特性及其形成機理,給出了弛豫鐵電體有序的判據,提出八勢阱有序-無序鐵電模型,研究了其介電、極化及場致相變的微觀機製,發現鐵電調製結構中存在不尋常的電力學響應行為。在回國後的不長時間裏,他就與同伴們共同奮鬥,取得了一係列喜人的成果:建立了多元半導體合金設計模型,提出了原子位形幾率波理論,揭示了量子點、原子團簇及團簇組裝材料的某些新特性,為某些新材料探索打下了基礎。他們的許多工作與“最早”“首次”這些字眼兒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1984年,顧秉林被清華大學破格晉升為副教授,1988年1月,又成為當時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。1991年,顧秉林榮獲了“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回國留學人員”榮譽稱號,1997年獲“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”榮譽稱號。他發表的論文有134篇被SCI檢索,引用達640次。僅1998年,顧秉林領導的研究小組就在國際公認的物理學界最高檔次的《物理評論快訊》上發表4篇文章,取得了國際公認的成果。
學術觀念
創新是研究型大學的基本特征。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、Science上每年發表的論文約2/3是以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,每年被SCI收錄的論文作者中近80%來自大學。在過去的100年裏,世界一流大學囊括了差不多3/4的諾貝爾獎,而排名前10位的大學就占了獲獎總數的30%。我國每年被SCI收錄的論文70%以上出自高校,而20所研究型大學就占了其中的50%以上。
研究型大學積聚了大批高水平的科學家和研發人員。高校擁有的研發人員占全國總數約17%,高校擁有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約占全國的17%,整個科技活動人員約占全國的12%左右。到2005年,中國共培養134萬名碩士、16萬名博士。全國碩士、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中,高校分別占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總數的60%和70%以上。國際(海外)合作是加快研究型大學創新的主要途徑,海內外聯合培養是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。1978年至2002年,中國共有58萬人出國留學,已有15萬人學成回國。留學人員在教育、科學等領域都占有很大比例。中科院院士中占81%,在全國高校校級領導幹部中占51%。
唯實是深化研究型大學創新的基本原則。研究型大學把知識的創新、觀念的創新當作自己最根本的任務和目標來追求,而唯實創新使研究型大學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中,更加明晰所追求的目標,更加認同所承擔的使命。 唯培育人才的目標與基礎之實。認真研究創新型人才培養、成長的規律;深化教育教學改革,加強素質教育;改革完善創新人才培養體係,努力建設有利於創新人才生成的教育培養體係和有效機製。唯國家的發展需要與可能之實。我國目前還是發展中國家,生產力還不發達,發展還很不平衡,人民生活還不富裕。大學的創業實驗田活動首先要為國家的戰略發展服務、為解決民生的根本需要服務。唯學校建設的重點與條件之實。不同類別、不同層次的大學有各自不同的發展目標與功能定位,大學更要保持對自身目標與特性的清醒認識。研究型大學的創新要充分考慮學校自身的發展目標與條件,處理好國家需求與學校發展的關係、突出重點和統籌全局的關係。
[以上內容由" 明天"分享。]
顧秉林相關
清華大學校長(( 2003.4-2012.2))
同年(公元1945年)出生的名人:
程時傑 中國科學院院士 湖北省鹹寧市通山

葉培建 中國科學院院士 江蘇省泰州泰興

丁偉嶽 (1945~2014)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上海市

趙繼宗 中國科學院院士 北京市

隋森芳 中國科學院院士 山東省煙台龍口 + 更多公元1945年出生的名人》 下一名人:葛昌純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上一篇:暖冬2009調查報告:透視金融危機下的民生信號
下一篇:國土部醞釀新規 土地使用須上網曬明細